已经斑驳泛黄的旧粮票
记得读初中的时候,一两粮票可以买10个水果糖。
那是70年代,学校要求学生要交大米,或交粮票,才发给餐票。因为家里是非农户口,家里没有大米,只能交粮票。贫困山区的孩子,很少能吃上糖,于是宁愿少吃餐饭,也要吃糖,因些时常从父母给的粮票中“克扣”一两二两粮票买糖。
当时的粮票面额有一两、二两、五两,一斤、两斤、五斤、拾斤。分贵州粮票和全国粮票。后来读高中的时候,才知道还有湖南粮票。
1981年,读高中的时候,因为长身体,饭量增加,就不敢用粮票买糖了。不过父母厚爱,在每月定量给的30斤粮票后,还额外给一斤粮票,用于在街面上买点零食。如面包、米粉什么的。记得当时,一个面包是一两粮票两分钱,包子一两粮票五分钱,一碗米粉二两粮票1角5分钱。
1984年,考取中专,因为交通不便,邮寄很慢,第一学期从家里拿了一沓食粮去。起初,学校还收粮票,后来学校就不收了。读中专基本没用粮票。中专毕业,还剩余好多粮票回来。
1986年,追寻中学时代的记忆,揣着二两粮票,去粉馆再吃一碗米粉。店老板说,现在不收粮票了,只要现金2角5分钱,你拿粮票去街面换东西吧。
在中专的时候,学校不收粮票,不算什么,因为那是在大城市。可是在一个小县城,居然也不收粮票了,着实有点“骇人听闻。”回来与同志及家人问问,确实很多地方、很多东西都不用票了。比如:买米不用粮票,买布不用布票,买糖不用糖票,买肉不用肉票,卖烟不用烟票等等。
粮票毕竟是当时的救命根呀,不能浪费,不能舍弃。于是,拿了一些粮票去街边换了一些锅子、脸盆什么的,其余的珍藏在收藏盒里。
现在回想那个年代,不胜感叹!没有粮票,吃不了饭。没有粮票,寸步难行。掩卷沉思,成长记忆,难以忘却!
(锦屏县纪委 龙世涛)